编号  70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卖会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卖会

草原漫步

常玉 (华裔法籍, 1895 - 1966)

1940

油彩 纤维板

50 x 65 cm

预估价格

TWD 14,500,000-18,000,000

USD 446,200-553,900

成交价格

TWD 29,330,000

USD 915,561


签名备注

签名右下:玉 SANYU

图录:


《罗勃·法兰克之常玉》,苏富比,台北,1997年,编号14,页45

衣淑凡,《常玉油画全集》,国巨基金会,大未来艺术出版社,台北,2001,彩色图版,编号228,页353

来源:


罗勃·法兰克,纽约

苏富比,台北,罗勃·法兰克之常玉,1997年10月19日,编号14

+ 概述

作为中国留法的现代油画家先驱之一,常玉有与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得以描绘出清新脱俗的绘画风格。他的性格温和潇洒,不愿受世俗羁绊,可谓是漂泊艺术家的典型。他偏爱裸女、人物、花卉静物及动物等题材,终其一生描绘对象不出上述主题。而其中动物主题尤其显示了艺术家细腻的观察力,以及自由抒发内在的想象空间。在忘年之交美国摄影家罗勃·法兰克(Robert Frank,1924年生)的记忆里,常玉1940年代后期旅居纽约期间,偶而喜欢静静地观察动物,他会花好几个小时去写作一篇关于动物的故事。可以想见画家的内心里存有一处异想世界,所以才能在他的动物画里自在抒发。

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时会把小动物镶嵌在裸女及静物画的背景中作为点缀,有时则置身一片纯白的世界成为主体,愈是到晚期阶段常玉所描绘的动物愈小,似乎有浩浩天地、茫茫人海中的沧茫孤寂之感。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高玉珍在《乡关何处:常玉的绘画世界》一文中提到,"常玉画里的动物,依附在空旷的大地里,除了心境上的沧桑,更令人想起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伤悲。常玉藉由画面'以小引大'展现出未完成无限的可能。所以常玉的绘画不用刻意去强调东方与西方的融合,更不用比较东西的差异,却浑然自成一格。"在艺评家的观点中,常玉的动物画是相当具有份量的主题,因此这项主题一直贯穿了他的绘画生涯,据悉常玉最后完成的画,也是描写原野中的小动物。

常玉爱画动物,尤其是"马"的主题曾反复出现在他一生的绘画中。根据衣淑凡女士所编写的画家《生平年表》(参考2001年出版《常玉油画全集》,页46)中,她特别指出"马"对于常玉而言有许多特殊的含义,例如常玉的父亲以画马闻名,他本人对马特别偏爱,而其法籍前妻的名字玛素与"马"在发音上近似,据说他也昵称玛素为Ma。

无疑地,常玉的绘画世界经常将动物拟人化了,甚至予以女性化,有时将马的姿态描绘成妖娆的女人,这或许正是画家将对女性的观察,藉由马的题材表现出来。马的主题也是常玉儿时的记忆,因为他的父亲擅长画马,而从前在四川看北京马戏表演是生活娱乐的来源。到了国外,由于喜爱动物,常玉有时也会和朋友相偕前往动物园参观。所以,当常玉描绘马的主题时,往往比其他动物题材增添一分温柔的情意。

在画面布局安排上 ,常玉有时只画一匹马温顺低首 ,有时则是一群马匹各显姿态。而最值得注意地,他多次出现"双马"的题材,而且看出画家非常喜欢这样的表现方式。双马的图腾,或许也有如中国传统里"鸳鸯"的情人恩爱象征,有时并肩奔驰、嬉戏跳跃,有时双颈缠绕或两两相依。

常玉的一生中没有太多女性故事的串场,虽然他爱画裸女,以及幽默的个性经常给人一种风流印象。传闻他爱慕陪同夫婿徐悲鸿到法国留学的蒋碧微,然而她于1927年回到中国,两人几乎再无交集;常玉和前妻同居三年,婚姻关系也仅有三年,所有传闻的爱情故事似乎都在1930年代初期即宣告结束。后来的朋友眼中的常玉经常是孤家寡人一个,或许在艺术和生涯上的不得志,最后他选择独自终老。

美国纽约大学美术史教授乔迅认为:"马的确是常玉特别重要的动物主题,马画已是中国最古老的风俗画题材之一,历史可追溯至七世纪。这段历史进入现代阶段后仍具一定意义:对中国画马画家而言,无论在遥远的古代,抑或更近代的发展,咸具重要意义。马画长久以来诉诸于累积风俗画的象征深度,艺术家得以就政治、社会或个人方向发展,或甚至迭加不同类型的意义。"

一般人在研究常玉的创作时,经常以年代区分其风格,多数从1930年代至1960年代为止。而乔迅对常玉各时期动物画的特色有如下的看法:"常玉创作初期着眼于动物本身的图像,藉由节奏性的线条、仔细经营的剪影,产生意料之外的姿态,呈现出反地心引力的无重感。在他许多1930年代的绘画里,灰白线条在深暗的背景加重效果,以致于画面产生透明感;但是他后来避开了这种直截表像的手法。在1940年代时有了转变,他着眼于风景的可能性,一种纯粹抽象的背景。以一条水平线或某种隐约不明的地形特征的暗示,现在他的动物画——根本上已经缩小规格——成为更大环境里的住居者。由于常玉对这种新的方式更为得意,精确地描绘出树、山和天空,藉此凸显动物本身。其过程中,这些风景中的动物绘画渐渐令人联想起印度纤画 ,不仅是因为它们的色彩与空间 ,还有它们将叙事小品与一个完全的自然世界融合而一。显现动物轮廓的物质性—每每都是动作的精华浓缩,风景—则具有其本身的节奏特色,两者之间产生了对话。风景是最简约的形式,眼睛在画面里四处游移,弯曲的水平线扮演着灵动地形,企图呼应动物的姿态而加强效果。在1950年代(更后期),常玉则开始在画面中央摆上树木 ,截断枝干的树,赋予一种知觉的相似性 。其间依旧存在着对话,然而,以一条豹的尾巴为例,描绘行动中的动物,视线落在一段旅程,我们很快地察觉,风景各自体现了眼睛自身的潜在旅程。"

《草原漫步》画作完成于1940年代,描写绿色草原里一对轻快奔驰的马。这幅画先前一直为美国摄影家罗勃.法兰克所有,收藏近半世纪之久。1947年法兰克从欧洲迁居美国,被《哈泼时尚》杂志聘任为专业摄影师,两年后美术部门的同事告知,有位从巴黎来的艺术家常玉在纽约寻找落脚处,而法兰克正好打算未来几年要在欧洲发展,于是同意交换工作室。其实透过《哈泼时尚》联系时,此时常玉已人在纽约,因缘际会两人意外成为室友。后来常玉回到巴黎之后,两人持续往来,这段友谊一直长存。

在法兰克的鼓励下 ,1950年为常玉在纽约巴撒朵画廊举办个展 ,展出他从巴黎带了29幅画作,当时没有卖出一幅。不久,常玉返回巴黎,这批画作就留给法兰克,以答谢他两年旅居纽约期间所受到的帮助,《草原漫步》应是这批画作的其中一幅。

常玉一生创作的油画不过两百多幅,1997年以前的艺术市场一直少有机会看见常玉1940年代的作品。由于1940年代正值二次大战结束前后,欧洲经过战火的蹂躏,物资十分缺乏,常玉经济状况不佳,当时还曾试以石膏塑造动物雕像,油画的创作量着实不够丰沛。而直至1997年法兰克一批油画收藏在台北曝光后,才让世人见识到艺术家的另一种创作风貌。这批作画的出现无疑增进世人了解,常玉如何从1930年代的粉色风格,转换到1950——1960年代的丰美浓郁。1940年代的绘画形式简约、抽象化,留白部份增加,具有低限主义的风格。尤其是风景中的动物,情感充满其间。

以《草原漫步》为例,画面中央的两匹马身躯依昵着,轻快地迈着步伐。背景以简单的灰白和墨绿的颜色,暗示出上天下地的空间。这幅画可说是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的《禾穗双马》的前身。两匹马的造型、动作一致,只不过1940年代马匹的身形较大,还是占据画面的主角,晚期的作品里,动物的愈缩愈小,反映了画家的心境转折。1940年代的常玉,经历过战争的萧条与贫困,但是对于未来仍满怀希望,因此才心生后来前往纽约的计划。从《草原漫步》一作,看出画家心中对往日情感的依恋,他处理描写双马之间的关系,牵动的情愫扣人心弦,画家下笔从容、自得,显然对此表现相当满意,因此日后才又重新描绘这幅赠送友人的《草原漫步》,也就是后来成为历史博物馆收藏品的《禾穗双马》。

相关资讯

20与21世纪华人艺术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卖会

2006/06/04 (日)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