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37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賣會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賣會

秋嵐

林風眠 (中國, 1900 - 1991)

1950

彩墨 紙本

70 x 66 cm

預估價格

TWD 16,000,000-20,000,000

USD 492,300-615,400

成交價格

TWD 22,610,000

USD 705,791


簽名備註

簽名左下:林風眠
鈐印左下:林風暝印

展覽:


「林風眠畫展」,索卡藝術中心,北京,展期自2005年5月2日至5月29日

圖錄:


郎紹君編,《中國現代主義繪畫大師──林風眠》,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天津,2005,彩色圖版,頁75

來源:


上海袁湘文女士舊藏

+ 概述

〈秋嵐〉原是林風眠舊識上海袁湘文女士的收藏。1952年底她結識潘其鎏的老師林風眠,交往密切,潘其鎏是她後來的丈夫。文革期間林風眠病重,擔任醫師的袁湘文給予照顧。林風眠感念她再造生命,因此當林風眠離開上海前往香港之際,把一批畫作留給袁湘文保管。畫家到了香港後,就將這批畫贈與了她。而〈秋嵐〉就是這批贈畫的其中一幅。〈秋嵐〉完成於1950年代,當時畫家已離開了教學工作,居住於上海南昌路。1956年以前,一直有妻女相伴,生活雖不算富裕,但在文藝界頗受禮遇,經濟上尚稱安定、富足。1950年代,中國書畫家興起下鄉寫生的風氣,如潘天壽、李可染、石魯等大家,從名山大川中創造了氣勢磅礡的新山水畫。林風眠也是其中一人 ,他生於廣東農村 ,原來就喜愛親近山林,而這段賦閒在家的日子裡,他走進自然裡,美麗的山景帶給他新的靈感啟發。

「1953年林風眠到蘇州天平山遊覽回來路過蘇天賜家,興奮地對蘇說去天平山收穫很大,可以畫一種新風景了。在天平山風景中,林風眠發現了一種色彩上、造型上、空間上都富有詩意的景色,這讓情感豐富的他興奮不已。深秋時節的天平山,暖溢的陽光照耀在靜寂的山林裡,小道拾階而上伸向深處,前面的柏樹雖然不是很高但粗大壯碩,敦實有力,黑壓壓的一片迎在眼前,中景是火紅的楓林,映襯著一片金黃色的秋葉,遠處則是幽暗深邃的山林。雖然天平山很小也很不起眼,但在這裡整個山林、小路、房舍、池塘融為一體,濃郁而熱烈 ,燦爛而輝煌 ,提供了一個較為封閉的獨特空間,一個藝術家想像的境界。」(參閱汪滌,〈1937--1977〉,《林風眠之路》,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1999,頁66)而著書豐富的郎紹君,在〈探索到成熟:林風眠 40 到 70 年代的繪畫〉一文中還曾經提及本次拍品〈秋嵐〉:「〈秋豔〉一類秋景的原初記憶,主要得之於1953年秋天的天平山之行。天平山的楓林、松柏、池塘、小路和逆光的山體,給林風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對蘇天賜說要畫的『新風景』,或許就是這陽光下的秋色,以及它給予畫家的啟示:用光色語言創造境界,表達情感。1950年代中到60年代中,林風眠經濟條件轉好,先後參加了兩次全國文代會,又出任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首次在上海、北京和香港舉辦了個展,1950年代初以來的壓抑心情轉而為明朗和愉悅,以燦爛為主調的秋景系列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與心境下出現的。當然,與〈秋豔〉一類作品並存的,還有其他風格與色調的作品,如畫集中的〈秋山〉、〈秋嵐〉所代表的細膩風格,以〈松林〉為代表的凝重風格等。」(參閱郎紹君,《中國名畫家全集:林風眠》,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4,頁137--138)從1950年代後期起,林風眠愈來愈喜愛描繪秋景,無論是秋天的紅葉、河岸、村莊、農舍等,色彩和光的變化萬千。郎紹君認為,「秋景」、「秋騖」和「西湖」系列同為林風眠成熟期風景畫最具特色、最富感染力的作品。

林風眠最早學習中國畫,後來改學西畫。他擅長在畫面裡處理光與色的關係,此乃受到印象派的啟發,而其擅長的留白處理,部份得助於中國書畫的傳統,但又加上自我的改革創新。林風眠希望能夠將中國的寫意畫得寫實一些,他認為若是中國畫裡表現水和天常常須留空白,那麼他就反其道而行,畫上天、畫上水,畫法吸收水彩畫的特色。在其生命中期階段,探索許多中西融合的技法與風格。林風眠在風景畫的創新,無疑是最藝術性最高的主題。

〈秋嵐〉畫裡層峰疊障,秀麗宜人,滿山的樹木暈染了紅、黃、藍色彩學三原色,富麗萬千,粉牆黛瓦的屋舍,形成黑白對比,三三兩兩座落在山間,顯得純真可愛;林風眠的線十分老辣,他汲取民間藝術、從定窯、磁州窯上的線條。

相關資訊

20與21世紀華人藝術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賣會

2006/06/04 (日)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