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估价格
TWD 8,800,000-10,000,000
USD 255,100-289,900
成交价格
TWD 9,660,000
USD 286,078
签名备注
展览:
「陈澄波百年纪念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展期1994年8月6日至10月31日
图录:
颜娟英,《台湾美术全集第1卷:陈澄波》,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2月28日,彩色图版,页102;黑白图版,页235
《陈澄波百年纪念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994年8月,彩色图版,页62
林育淳,《油彩、热情、陈澄波》,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 5月,彩色图版,页134
《台湾前辈画家的藏宝图(参)》,尊彩艺术中心,台北,2000年12月,彩色图版,页15
+ 概述
帝展入选台湾西画家第一人
陈澄波是第一位入选日本"帝国美术展览会"(简称"帝展")的台湾西画家,他以家乡的风景图画,赢得当时日本、台湾两地美术界最高荣誉象征的肯定。自此,陈澄波专心致力于风景写生,朴实而富有拙趣的绘画风格,成为早期台湾美术史上首屈一指的西画家之一,他是《台湾美术全集》第一位介绍的画家,也是去年公共电视《台湾百年人物志》的三十一位影响人物中唯一的画家。
陈澄波,生于前清台湾割让日本的同一年(1895年),在他的观念里,以秀才父亲为荣,对中国文人传统有孺慕之情,对中国、台湾、日本的不同文化,予以包容、接纳,由于个性热情、开朗,使得他的绘画洋溢着欢喜。
他的美术养成起步算是相当晚的,然而在学习西洋美术之前,陈澄波已有汉学与书法的熏陶。1913年,他开始接受日本水彩画家石川钦一郎(Kinichiro Ishikawa,1871-1945)的指导,对西洋美术获得初步的认识,当时他已经19岁,而且30岁时突破生活的艰难,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因此,也促使他努力不懈,一心希望能在绘画上能有一番作为,四度获选竞争激烈的"帝展"。
目前文献上所载陈澄波最早的作品为1924年,根据颜娟英女士在《勇者的画像──陈澄波》一文,我们将他的一生绘画创作大致分为三大阶段:
"东京时期"(1924-1929)、"上海时期"(1929-1933)以及"回归乡土时期"(1933-1947)。
第一个阶段"东京时期",陈澄波遵循学院式训练,也追求自我的探索,受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Vincent van Gogh)的影响,画风倾向于野兽派的热情奔放;第二个阶段"上海时期",他担任艺术学校的西画教师,为中国水墨大家所折服,此时以中西合璧的方式探索绘画,融入元代书画家倪云林(Ni Yun-lin,1306-1374)的线条动能,以及清代八大山人(Chu Ta, 1624/1626-1705)的皴法擦笔技艺,意境上追求中国的东方情趣,更恣意发展其"反透视"的构图观,然而加上南方热带人的开朗明快,而形成其怪异有趣、朴拙独特的绘画风格;1933年回到台湾之后所发展出的"回归乡土时期",陈澄波访察台湾各地风土民情,完成淡水、嘉义等地的风景写生,为艺术家的绘画生命再创巅峰。
林育淳女士为雄狮图书出版的《油彩·热情──陈澄波》一书中,指出1930年代是"陈澄波个人绘画创作的高峰,也是整个台湾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她认为因为陈澄波的个性热情、进取,他能够不断地突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阻碍,坚持自我理想的实践。而陈澄波不但是日本在台湾殖民地推展西洋绘画教育以来,第一位入选最具权威的"帝国美术展览会"的台湾画家,也是1930年代到中国大陆交流有所成就的台湾画家,除此之外,他最为人称道的即是永不放弃、不妥协的浪漫情怀,全心全意所挖掘出的台湾风土特色。
淡水河
自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后,陈澄波直接前往上海,期待能为自己的艺术研究开创一条新的道路。后来他将家人接到上海,一同渡过两年愉快的时光。无意1932年上海爆发"一二八事变",陈澄波留学日本的背景对他十分不利,因此他只得将寓居上海的妻儿送返台湾,自己则仍继续留在上海,等待机会。但是随着情势紧张,战事眼见即将到来,他也只好离开上海,1933年6月回到台湾。
返台之后,他无缘进入美术学校担任教职,在妻子与友人的支持下,专心绘事,当一名专业的画家。30岁前往日本,39岁返回台湾,陈澄波有近十年的时间留学海外,期间虽然偶而回乡,但停留时间不长,他对于台湾各地的风景非常感兴趣,除了故乡嘉义之外,淡水河畔是陈澄波为绘画留下最多足迹的地方。1930年代中期的"淡水河"主题极富叙事性与剧场感的风格,在1990年代中期的台湾拍卖市场最受到收藏家的瞩目。陈澄波目前发现最早以"淡水河域"为主题的画作,应该就是本次拍卖中的《台北桥·淡水河》作品了。
这幅《台北桥·淡水河》在过去的文献资料里,如艺术家杂志社的《台湾美术全集I:陈澄波》以及雄狮图书出版社的《油彩·热情·陈澄波》等,都以《基隆河》命名之,其实是错误的,尊彩艺术中心在2000年所出版的《台湾前辈画家的藏宝图:三》中提出新的见解,并更改其名为《台北桥·淡水河》,画册中提及:
"这幅原为基隆河的作品,画面是早期台湾河堤风光,一座花梁铁桥,是台湾河运史上最近代化的标记,右岸的民房明显地看出被一道提防挡着。若以一九三○年代的基隆河风景,似乎没有任何这么多桥孔的铁桥,仅有一座是八堵到暖暖的铁道桥,也没有那么长,而且,一九二七年已另建一座公路拱形跨桥与之平行。根据推断,这幅画应属台北桥的写生无疑。因此才有提防与帆船,左岸是淡水河上的浮州,要不然的话,淡水可相当宽阔,当时的台北桥有七座跨梁,图中仅画到第五座。陈澄波笔下的这幅画,反而更能印证台北桥头的繁荣景象。"
铁桥夕照──台北八景之一
根据台湾早期文史数据记载,清朝淡水河的河运顺畅,可供舟楫航行,可上溯至当时货物集散之地新庄。嘉庆末年因淡水河上游淤浅,航道不定,河运终点退缩至艋舺,自台北桥以上的淡水河上游仅能供小船往返其间。
清光绪15年(1893年)刘铭传开辟北起基隆、南到新竹的台湾第一条铁路,在大稻埕到三重埔之间的淡水河上,筑一木桥,火车驶经今日三重市的重新路,往新庄、龟山到桃园。由于木桥经常因暴风雨流失,两岸居民的交通多仰赖渡船。1918年遭逢台风侵袭,木桥被洪水冲损,日本人乃将铁路改经艋舺、板桥往桃园(即现在西部铁路干线的路线),并且将三重埔铁道基辟建为南北纵贯公路。1925年日本人将淡水河的木桥改建为铁桥,中央为车道,两边为步行道,并命名"台北桥"。该铁桥亦因其造型特殊,为当时最具现代感的桥梁,而成为当时台北"八景之一"的"铁桥夕照"。
宏伟的台北桥当年曾是台北的地标,1925年、1927年前辈画家陈植棋、李石樵将它入画,他们两人采用的角度大致是和当时流行的风景明信片一致,自大桥的北际以斜角度往西南看,背景是左岸务农维生的三重埔民街。而陈澄波刚从上海回国,画过上海外滩与杭州西湖美景,自然不会错过淡水河上这处迷人的名胜。不过,他采用的是不同于前面两位画家的角度,他从南边眺望北方的大桥、山脉、河堤、沙洲,以及右岸大稻埕上的华美的西式建筑屋顶,冉冉升起云雾的烟囱。
廖新田先生在东海大学举行的文化学会2002年会中,曾经对三位前辈画家描绘台北桥的图画提出见解,他认为陈植棋与李石樵画中的"强烈斜角几何造型传达一种高度的现代感"、"其语汇是现代性的、科学的,带有一种冷酷的美感"。而对于陈澄波的《基隆河》(即本次拍品《台北桥·淡水河》),他则认为有不同的视觉意义:"相较于陈、李的突兀表达铁桥的存在,陈澄波的《基隆河》(1933)则将铁桥融入景物中。蜿蜒的河流朝着远方的铁桥流去,而此时桥与山和谐地成为画面的背景。甚至铁桥扮演画龙点睛,让画面产生新意的重要因素。将铁桥与山并列为风景画的背景,甚至成为观者与代表自然山脉的视觉中继站,是现代化过程的的视觉新语汇 。"
陈澄波的《台北桥·淡水河》以"台北桥"美景当作绘画题材,无疑地是他个人一生中难得的尝试。在国人熟知的前辈画家笔下的观音山、淡水夕照等重要的人文景观之外,《台北桥·淡水河》为我们见证了1930年代初期台北在农渔工商产业消长的过程,无论就社会文史意义,或在艺术性上都有饶富意义的贡献。
陈澄波自幼失怙,失去亲人的关爱,也使得陈澄波渴望与人亲近,长期以往他的风景绘画中,人物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使在辽阔的风景图画里,总会点缀几个人物,让图画充满温情。在此幅作品里,挑担的农民、捕鱼的渔夫轻快地在画面中串场,我们同样看出艺术家向来喜爱的叙事风格,使整幅画作丰富有趣!石川钦一郎曾在1928年的文章中描述淡水河以及台北桥的情境:"台北街道的人声杂沓 ,止于淡水河畔。护岸的筑堤,阻隔了人间万事 。堤外是一望悠悠的自然,彷佛从护岸踏出一步的话,就可能变成完全不同世界的人。然而,将目光远望向河的下游,看见有如长蛇般横跨的台北桥时,还是有被拉回到人世间的感觉,这是因为桥的形状特别显目。幻觉消失了,而现实再度从脑海中涌现。"
如今,有着七个花梁的旧台北桥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台北大桥是1997年改建的水泥钢骨结构,桥下已不见捕鱼的船只;"台北八景"早已随着其他城市新地标的出现而物换星移。上一世纪淡水河的变迁,随着象征沟通与疆界的桥梁而不断演进。今日台北桥下的淡水河,能否重现陈澄波画中的舟楫往返去年夏天,台北市启动大稻埕到关渡的"蓝色公路"之旅,怀旧人士现在可以登上游艇,穿梭于淡水河上,欣赏沿河风光,或许将能赋予文明之河一个新的生命吧!
参考书目:
颜娟英,《台湾美术全集I:陈澄波》,艺术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2月28日出版,页21-48。
林育淳,《油彩·热情·陈澄波》,雄狮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8年5月出版。
《台湾前辈画家的藏宝图:三》,尊彩国际艺术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页14-15。
廖新田,〈从自然的台湾到文化的台湾:日据时代台湾风景图像的文化表征探释〉,《文化研究月报》,第22期,2002年12月15日
20世纪华人艺术
羅芙奧台北2003秋季拍卖会
2003/10/05 (日)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