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155 羅芙奧台北2011秋季拍卖会

羅芙奧台北2011秋季拍卖会

琴桌

王怀庆 (中国, 1944)

2003

油彩 画布

165 x 200 cm

预估价格

TWD 38,000,000-48,000,000

HKD 9,268,000-11,707,000

USD 1,212,100-1,531,100

成交价格

TWD 39,520,000

HKD 10,185,567

USD 1,310,779


签名备注

签名右下:王怀庆

展览:


「王怀庆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上海,展期自2007年12月4日至12月12日

「天工开物:王怀庆艺术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展期自2008年1月30日至2月24日

图录:


《王怀庆》,王怀庆出版,北京,2004,彩色图版,页127

《王怀庆艺术展》,大未来画廊,台北2007,彩色图版,页121

《天工开物︰王怀庆》,上海美术馆展览目录,大未来画廊,台北,2007,彩色图版,页120-121

+ 概述

现今中国当代艺术家群里,王怀庆古雅醇厚画风可谓独树一格,他承继中国文化的古典美学观,又时刻反省自己身处的时空背景与艺术环境,不断创新的形式再造经典的价值。三十多年来,以不愿随波逐流的坚持,加上与生具来的纤细敏感,他执意追求华夏民族繁华褪去后的真淳,重现历史的芳踪。

他从江南民居、中国建筑中他发现艺术结构之美,横梁、立柱的木质色泽,在素朴的白墙对衬托下,日影下的建筑空间的阴暗对比,成就了一幅黑白的抽象画构成,那是描写绍兴老屋的作品《故园》(上海美术馆收藏)。而一张看似平凡无奇的明式旧椅,透过王怀庆的眼与手,在粗重的黑色结构下,传达出属于东方的情调,捕捉文明的美学遗址,是作品《大明风度》,此画获得1991年中国油画年展金奖的高度荣誉。两幅画标志出王怀庆在主题选择的开端与转折。

从建筑的探索,到家具的拆解,王怀庆在其中发现了中国人的高度智慧与美学传承。其实,尽管他所关注的对象转变,但本质其实相同,在艺术家的眼中,它们造型与结构都相同。王怀庆曾说:「我之所以当时从『民居』转入『家具』的描写,是因为在我眼里—『都一样』。家具就是能够移动的建筑,无论从造型还是从结构,没有任何区别。对于一种思想与情感的载体而言,人与山与地与天与建筑与家具与河与云与月与花与房与风…都是同等的,只是看你对哪一种载体情有独钟而已。」(摘录自王怀庆〈大明风度的谜底〉一文)

无论是建筑抑或是家具,虽然选择了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件,但其实艺术家自我深度的思考隐身其中,文化的痕迹与气味也存在其中。毕业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潢绘画系与美术研究所,他擅长画面的置陈布势,予人一种剧场式的联想,如同人物离场后的舞台空间。曾有的粉墨登场,曾有过的辉煌故事,只能留给观众去回想。他曾说道:「特别想划一幅画来把这种有生命的东西和这种物件,没有生命的东西,给它的主角和它的次角做一个倒置,有时候觉得人的生命不管多辉煌,多奢靡,全都是比较脆弱的,有时候还不如一个家具更永恒,更长久,物很近,人很远,就这种物是人非的一种情绪吧。」

王怀庆的老师吴冠中认为,大自然中充满抽象之美,教导人们无须畏惧抽象,在中国人所建造的文化里更是如此。吴冠中发现江南水乡粉墙黛瓦之美,钟情于江南特有的黑白语汇,从大块的黑色里发展出纯抽象形式。黑与白,乃是中国水墨传承里最重要的色彩,是老祖先流传的情趣。黑色,更是超乎颜色的层次,召唤出中国传统艺术里的内在联系。吴冠中从黑白引渡到抽象的构成,启发了王怀庆也选择黑与白的虚实对应。他刻意将所有的家具黑色化,改变其生活器物的本色,转化成为艺术的形式,也显示画家对文化渊源的追溯与连结。

王怀庆在〈大明风度的谜底〉一文里,总结出自己的三大创作语汇,其一是上述的「把所有出现在画面里的家具黑色化」,其二是「把家具置处在一种虚无而空的背景里,更换了世上所有家具传统的必然位置—『地面』,第三是「把立体拍成平面」。他幽默地形容这三个语汇如魔术谜底,不应说穿。然而它们能让观者更容易领略艺术家的心机。以2003年王怀庆的大幅油画《琴桌》为例,或可说明艺术家所采用的三种转换的特点。一张极度简化的、拉长变形的琴桌,木质的颜色概约成黑色,转换成如「门」字形的黑色线条及黑色色块。大面积的背景留白,让琴桌漂浮在虚无飘渺的空间里,空间中不见透视,原本的立体结构在此转化为平面的构成。

近年来,王怀庆偏爱在画布上添加拼贴,丰富原有的空间表现,有时是老窗花、有时是散裂的家具元件。而在《琴桌》的大片留白空间,画家向来擅长处理的肌理效果,灰白的墙,斑驳的,皴染的,留有历史的古老妆痕。左上方拼贴有棕色布块,形成古朴、和谐的质感,可见他的烘托巧思,使画面的层次更有变化,即使简化了颜色,简化了物件造型,却一点也不觉单调。

修长古雅的琴桌,以遒劲简约的黑色结构表现,横的黑,显得刚毅敦厚,竖的黑,则显得温婉娟秀。黑色的构成中传统书法的笔势,也可见西方抽象的符号形式,经过画家的细心铺陈转化,形成中西合璧的绘画结晶。琴桌兀自地漂浮在画面中,少了弦琴作伴,也无主人的弹奏,它仿佛失去了附着,失去了归属,形成某种的断裂关系。而艺术家所欲揭露的是历史与文化之间的断裂,如同今日我们所面对的环境变迁。

值得留意之处,王怀庆将琴桌形象概括成一种平面化的图案,不禁令人联想起传统京戏中的舞台布景。画家在此精心安排下,追求景物的平面化与装饰性,黑白两色的对比鲜明,强调空间的二维性,使得优雅的琴桌在极度平面化的布局中,烘托地更加突出,而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的舞台艺术或是民间剪纸艺术里,平面化都是一种经典的表现形式。无疑地,王怀庆深刻理解自己的艺术追求,他透过作品里反映出对人文的感悟与关怀,对时代的思考与期待,同时借此向民族艺术的审美价值致敬,他表现新时代的传承精神,在当代艺术家中殊为难得可贵。

相关资讯

亚洲现代与当代艺术

羅芙奧台北2011秋季拍卖会

2011/12/04 (日) 下午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