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126 羅芙奧香港2008秋季拍賣會

羅芙奧香港2008秋季拍賣會

戴紅領巾的女孩

張曉剛 (中國, 1958)

2005

油彩 畫布

100 x 85 cm

預估價格

TWD 11,480,000-20,500,000

HKD 2,800,000-5,000,000

USD 359,000-641,000

成交價格

TWD 12,313,043

HKD 2,832,000

USD 365,419


簽名備註

簽名右下:張曉剛 2005

+ 概述

1958年出生於昆明,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院的張曉剛,一直活躍在中國的藝術界。這位「卡夫卡式的藝術家」, 一直在試圖尋找一種表達自己的抒情方式。從幼時的初學畫畫,到意外地考上了四川美院,到回國之後自己風格的確立,再到市場中屢屢衝破記錄的拍賣,經歷過種種的張曉剛又回歸自己心靈的原點,真誠而坦然的面對自己,他在問:「我為什麼要幹這一行?」對於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他從沒有彷徨過的。張曉剛在對楊瀾的訪談時說「我就覺得我真的喜歡藝術,我能把握的就是這一點。」

從德國回來之後,他形容自己看美術館、畫廊已經到「看到吐」的程度。一邊看一邊思考的他深深的意識到,這些藝術史上的大師,是無法超越的,不是因為技巧,而是因為他們已經存在了。「你再學也就是一個學生而已,而且你不在他的文化範圍裡,所以你什麼都不是。我當時很高興,覺得我能體會到這一點,一下覺得我有根了。當時那個心態很真實,老想去找,我到底是誰?我屬於哪裡?就想找這個東西。後來又回到昆明去看老照片,看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結果看到了父母年輕時的照片,我突然發現在那種很私密的家庭照片裡,你同樣能夠感受到社會對它的影響。」(參閱《楊瀾訪談錄》,東方衛視欄目)

「大家庭」系列的作品,在文化上,將家庭背景縮影到了照片式的圖畫上。 而呈現出來的這個家庭,也是當時社會的縮影。

此件作品創作於2005年,標準的老照片樣式,標誌性的張式「光斑」以照片的圖式訴說了主人公的宿命。這樣的照片幾乎中國人人都有,每個人家中的抽屜裡都會存放這種樣式的證件照片,一寸的,兩寸的。也如這個孩子年紀時,女生的照片都是齊眉的劉海兒、兩根麻花辮兒、白襯衫、鮮豔的紅領巾,都是那個時代,那個年紀的記憶。

《南方人物周刊》曾評論到,「那些似乎是斑駁老照片中的人物,擁有被時代整齊劃一了的外型、衣著和表情,那些單眼皮的眼睛,眼仁微微凸起,冷漠而警覺,神態游移。而他的畫,也呈現出一种奇怪的質感,朦朧、平滑,暗含肌理」。

在此之前,張曉剛一直沒有停止對思念、記憶的追溯。如果說「大家庭」是對集體意識的悼念,那之後的「失憶與記憶」是藝術家自己的思考。「《失憶與記憶》呢,我關注個人的記憶,增加了一個內容就是失憶,因為這是現代生活快速變化的一種體驗,變化這麼快,很多人很年輕就失去記憶了,你要適應社會生活的話,就要學會失憶,忘記你是誰,你是從哪裡來。」(參閱《楊瀾訪談錄》,東方衛視欄目)

社會發展的快速比張曉剛想像中的要快。現在的中國人也要學會「忘記」或者說「失憶」已經是現代中國人的本能。很多人已經忘記了,一年前這條路的樣子,或者三個月前十字路口建築的外觀。而進入「風景」系列的張曉剛又將這種個人的意識轉回到了社會層面。他的「風景」繼續追憶著工業化社會以及之前的面貌。

對於藝術的態度,他從來沒有過疏忽。雖然工作室越來越大,但他確還在思考著樸素的問題,為什麼而畫畫的問題。對於這種個人對藝術的感受,在後來他談畫家馬格利特的文章中所透露的:「一個藝術家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總是不斷地要與一些曾經迷戀的大師忍痛告別,然後又重新地認識另外一些與之溝通的前輩。在這條不斷認知不斷驗證自己的道路上,最後能成知己的已越來越少。」也正是這種孤獨一直促使他尋求自己舒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

相關資訊

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羅芙奧香港2008秋季拍賣會

2008/12/01 (一)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