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049 羅芙奧2020春季拍賣會

羅芙奧2020春季拍賣會

T1970-H40

漢斯.哈同 (法國, 1904 - 1989)

1970 年

壓克力 畫布

102 x 130 cm

預估價格

TWD 4,800,000-7,000,000

HKD 1,234,000-1,799,000

USD 159,300-232,300

CNY 1,132,000-1,651,000

成交價格

TWD 5,760,000

HKD 1,511,811

USD 194,858

CNY 1,364,929


簽名備註

來源:
哈同─柏格曼基金會,昂蒂布,法國
德薩畫廊,香港
佳士得拍賣,巴黎,2018年12月5日
私人收藏,亞洲


展覽:
「漢斯.哈同作品展」,台灣省立美術館,台中,1997年4月
「漢斯.哈同:橄欖園」,安端河堤展覽大廳,蒙地卡羅,1999
「漢斯.哈同:自發微積分」,視覺藝術美術館,萊比錫,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
「漢斯.哈同:手勢與方法」,梅格基金會,聖保羅山城,2008
「漢斯.哈同。抽象化:一種人類語言」,德薩畫廊,香港,2017年11月25日至2018年1月20日


圖錄:
《漢斯.哈同:1971-1974》,藝術與工藝出版社、法國西畫廊,巴黎,1974
J.R. Delahaut, J.R.德拉奧,《畫家漢斯.哈同》,歐洲大地出版社,巴黎,1974
K. 梵貝爾赫姆,《漢斯.哈同:1947-1989年作品》,泰加畫廊,米蘭,1995
《漢斯.哈同作品展》,台灣省立美術館,台中,1997年4月,彩色圖版
M. 費西亞,《漢斯.哈同:橄欖園》,哈同─柏格曼基金會,昂蒂布,1999
施密特、路克歐、尼可拉森,《漢斯.哈同:自發微積分》,VG圖像藝術出版社,波昂,2007
M. 恩瑞希、A. 阿巴迪、J. 克萊爾、D.華利耶,《漢斯.哈同:手勢與方法》,梅格基金會,聖保羅山城,2008
《漢斯.哈同。抽象化:一種人類語言》,德薩畫廊,香港,2017,彩色圖版,頁58-61



+ 概述

漢斯・哈同(Hans Har tung, 1904-1989),著名的德裔旅法藝術家,其作品以抽象和表現主義見長。哈同於1924年進入德國萊比錫大學(Leipzig University)學習哲學和歷史,隨後在德勒斯登藝術學院(Fine Arts Academy of Dresden)深造,在此期間,德勒斯登國際藝術館收藏的法國及西班牙的現代藝術作品對其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後由於德國的政治環境的改變而旅居法國巴黎。在巴黎的經歷使得他接觸到了塞尚(Paul Cézanne)的作品,並對他其後的創作產生了啟發。哈同隨後師從著名藝術家及藝術理論家麥克斯 杜爾納(Max
Dörner),學習繪畫技法。

法國前文化部長傑克・朗(Jack Lang)曾這樣評價哈同,「構建了我們這一時代圖像語言的重要一員」。可見其藝術生涯對於歐洲乃至世界所產生的持續的影響力。哈同的一生經歷坎坷,1932年,他試圖回到德國,但因其作品「帶有立體主義傾向」與當時的納粹德國意識形態所不容,因此被拒絕入境,隨後又因在柏林出售自己的作品而被捕,後在朋友的幫助下成功逃離納粹德國。回到法國他的抽象作品在當時並不被看好,在他加入法國外籍軍團,遭到蓋世太保秘密跟蹤,隨之被捕入獄7個月,在得知他是藝術家之後,又關入紅色房間以「折損其視力」。釋放後,卻被派到北非參加戰爭並致殘,失去了一條腿。

命途多舛的經歷終於在二戰結束後有所好轉,並且終於獲得了認可。1947年在巴黎舉辦了藝術家的首次個展,到五十年代後期,他的行動繪畫開始受到關注並獲得認可,以有節奏的筆觸和色彩刮擦被世人所熟知。在1960年,他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大獎。他的作品對後期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抒情表現主義繪畫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從此成為「巴黎畫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同時作為斑點派(Tachisme)的代表人物,哈同的畫作在戰後的五十年代表現出具有書法氣質的樣貌。他一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若干階段,創作生涯早期的作品在三十年代略顯保守,而戰後的四五十年代則逐漸表現出激進的一面,到了六十年代則採用了更加大膽的色彩運用和細膩而堅韌的筆觸線條,其密佈的線條宛如勁風,襯托在陰暗的漸變色背景之前,彷彿麥田或水藻,體現出堅韌的生命力。而七十年代之後的作品又逐漸轉入晦澀與艱深,標誌性的線條變得更加繁複,且使用了更多的黑色等暗色。

漢斯・哈同的《T1970-H40》創作於1970年,亦可以看作是其六十年代系列晚期的具有實驗性作品,也是哈同異於眾多纖細線條作品中更具突破的難得佳作。這件壓克力抽像畫的尺幅適中,一改書法留白之構圖,張力湧現,色彩豐滿。畫面中黑色與黃色的強烈對比衝突,畫面中央的黑色刷筆大開大合、簡練犀利。

義大利著名藝術史家朱利奧・卡洛・阿爾甘(Giulio Carlo Argan)曾這樣評價哈同的作品,「(哈同)所研究探討的課題,實際上是符號的起源,而不是研究符號的原始層面的意義,相反,是專門去製造並產生符號。」換句話說,這些符號的狀態更多是關於物的層面以及過程的層面。「哈同在符號與背景的關係中所定義的空間是決定和完善的行動空間,他的符號是意志和行動的符號」。也就是說,哈同通過在繪畫空間之上創造符號,來體現他的意志和行動,這對於後世的藝術創作有著現實的指導意義。

在創作方法和媒介的使用上,哈同亦是先鋒。除了本件作品使用了在當時比較罕見的噴漆技藝以外,哈同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使用樹枝、壓克力顏料、畫刷背面、硬材質刮擦等技法,極大地豐富了繪畫的維度,不但詮釋著行動繪畫中繪畫手勢的行動的一面,也因其藝術媒介的多樣性對同時期以及後世的藝術家的創作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包括趙無極以及大洋彼岸的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等。通過探索並展示其精湛的抽象創作技藝,啟發了朱莉・梅雷圖(Julie Mehretu)、魯道夫・史丁格爾(Rudolf Stingel)等著名藝術家帶來啟發,成就創作之先鋒。

這件作品與同時期纖細流暢的線條不同,其粗礪而鋒利的筆觸和大塊色彩的運用頗有馬蒂斯的影響,體現出他在這件作品之上所採用的迥然不同的運筆——準確、快速、歷練、堅定。哈同的作品被眾多國際知名藝術機構展出及收藏。自從1947年在巴黎麗迪亞・孔迪(Lydia Conti)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之後,相繼在歐洲和美國舉辦了展覽,包括卡塞爾文獻展(1955),法蘭西畫廊(1956),克拉文畫廊(1956),古根漢美術館(1953-1954),巴黎國立現代藝術館(1969),紐約大都會博物館(1975),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1980),國立臺灣美術館(1997),萊比錫美術館(2007)等。


相關資訊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羅芙奧2020春季拍賣會

2020/07/19 (日) 下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