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019
草莓1號與2號 (兩件一組)
草間彌生 (日本, 1929)
構思於1974,鑄造於1993年;構思於1974,鑄造於1994年
銅雕 版次20/30; 銅雕 版次 AP
23(長)x 23(寬)x 8(高)cm; 24.5 (長)x 23(寬) x 21.5(高) cm
預估價格
TWD 1,800,000-2,800,000
HKD 439,000-683,000
USD 56,300-87,600
CNY 411,000-639,000
成交價格
簽名備註
簽名雕刻底部:'74 kusama
年代雕刻下方:20/30 '93
藝術家圖騰下方;
簽名雕刻底部:'74 kusama
年代雕刻下方:6/30 '94
藝術家圖騰下方
來源
蘇富比,香港,2019年10月15日,編號9074
SBI拍賣,東京,2022年5月27-28日,編號078
現有收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年代雕刻下方:20/30 '93
藝術家圖騰下方;
簽名雕刻底部:'74 kusama
年代雕刻下方:6/30 '94
藝術家圖騰下方
來源
蘇富比,香港,2019年10月15日,編號9074
SBI拍賣,東京,2022年5月27-28日,編號078
現有收藏者購自上述來源
附藝術家簽名之原作保證書(草莓一號)
+ 概述
「不在永恆的時光裡,而在即逝的轉瞬…將錯覺之門打得粉碎,在群花的痛苦之間,此刻永不終結」- 草間彌生
草間彌生經歷1972年末,愛侶美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離世的打擊,精神壓力的舊疾復發。她離開嘈雜喧囂的紐約藝壇,欲短暫回到日本靜養。雖然病情的反覆,限縮身體自由活動的範圍,徹夜難眠的孤獨感,夢魘卻也滋養了創作的能量。「自我消融」神秘的氣氛,壟罩在此時期的創作風格。療養院較為封閉的環境,促使她將創作的注意力轉往水彩、拼貼與小型陶瓷、銅雕立體作品;並且持續紀錄個人的生命經驗,開始創作詩歌。
1974年是草間回日本調養的第二年,此年四月美國費城公民中心博物館舉行「女性藝術家作品:1974年美國藝術」聯展,包含草間彌生、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茱蒂絲.伯恩斯坦(Judith Bernstein)等八十位藝術家,一百五十件作品共同展出。此展不但是當代女性藝術史極為標誌性的展覽,更彰顯草間彌生被當時國際藝壇,歸為美國當代、前衛的重量級藝術家。惟同年六月,草間彌生的父親病逝。在她成就為世人認可之時,再度遭逢至親的離世,心境冷暖恰如草木榮枯,生命時序的流轉,甜蜜中卻總是伴隨著苦澀。
今次拍品草間彌生《草莓No.1》與《草莓No.2》(兩件一組),全球限量三十件的銅雕作品,即是1974年藝術家在面對身、心、靈考驗,仍秉持創作動力,以生命能量驅動創作的結晶。大抵而言,草間彌生的立體作品數量不如油畫作品多,自然其限量雕塑也比版畫數量稀缺。繼六零年代紐約時期的「高跟鞋」軟雕塑;七零年代的立體作品,就屬1974年的「草莓」銅雕最具代表性,且早於八零年代盛行的南瓜系列。
「草莓」系列銅雕,鮮豔通紅如珊瑚的不規則表面,滿佈手工戳扎的孔洞。可見為藝術家將無線網點特色,形塑成三維作品。成果像極了隨時間脫水的風乾草莓,頂部如糖霜抑或白雪罩頂富士山,則因觀眾的思想有所不同。藝術家以題名,切確點出創作靈感來自果物,手法則反向抽離外型的仿擬,大膽打破草莓甜美、脆弱的膚淺形象,選擇剛硬的金屬材質、錐狀造型,與無限蔓延如藤蔓,其自我象徵的「網點/孔洞」特色來表現。正如草間回應自身生命課題,當面臨外在的打擊、死亡的驟變,她能包容一切,將挑戰,淬鍊成藝術的果實,如一團生生不息的愛之焰火,溫暖照亮世人幽暗的心靈。
草間彌生經歷1972年末,愛侶美國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約瑟夫.康奈爾(Joseph Cornell)離世的打擊,精神壓力的舊疾復發。她離開嘈雜喧囂的紐約藝壇,欲短暫回到日本靜養。雖然病情的反覆,限縮身體自由活動的範圍,徹夜難眠的孤獨感,夢魘卻也滋養了創作的能量。「自我消融」神秘的氣氛,壟罩在此時期的創作風格。療養院較為封閉的環境,促使她將創作的注意力轉往水彩、拼貼與小型陶瓷、銅雕立體作品;並且持續紀錄個人的生命經驗,開始創作詩歌。
1974年是草間回日本調養的第二年,此年四月美國費城公民中心博物館舉行「女性藝術家作品:1974年美國藝術」聯展,包含草間彌生、李.克拉斯納(Lee Krasner)、茱蒂絲.伯恩斯坦(Judith Bernstein)等八十位藝術家,一百五十件作品共同展出。此展不但是當代女性藝術史極為標誌性的展覽,更彰顯草間彌生被當時國際藝壇,歸為美國當代、前衛的重量級藝術家。惟同年六月,草間彌生的父親病逝。在她成就為世人認可之時,再度遭逢至親的離世,心境冷暖恰如草木榮枯,生命時序的流轉,甜蜜中卻總是伴隨著苦澀。
今次拍品草間彌生《草莓No.1》與《草莓No.2》(兩件一組),全球限量三十件的銅雕作品,即是1974年藝術家在面對身、心、靈考驗,仍秉持創作動力,以生命能量驅動創作的結晶。大抵而言,草間彌生的立體作品數量不如油畫作品多,自然其限量雕塑也比版畫數量稀缺。繼六零年代紐約時期的「高跟鞋」軟雕塑;七零年代的立體作品,就屬1974年的「草莓」銅雕最具代表性,且早於八零年代盛行的南瓜系列。
「草莓」系列銅雕,鮮豔通紅如珊瑚的不規則表面,滿佈手工戳扎的孔洞。可見為藝術家將無線網點特色,形塑成三維作品。成果像極了隨時間脫水的風乾草莓,頂部如糖霜抑或白雪罩頂富士山,則因觀眾的思想有所不同。藝術家以題名,切確點出創作靈感來自果物,手法則反向抽離外型的仿擬,大膽打破草莓甜美、脆弱的膚淺形象,選擇剛硬的金屬材質、錐狀造型,與無限蔓延如藤蔓,其自我象徵的「網點/孔洞」特色來表現。正如草間回應自身生命課題,當面臨外在的打擊、死亡的驟變,她能包容一切,將挑戰,淬鍊成藝術的果實,如一團生生不息的愛之焰火,溫暖照亮世人幽暗的心靈。
相關資訊
薈萃國際:現代與當代藝術
羅芙奧2023秋季拍賣會
2023/12/02 (六) 下午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