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246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賣會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賣會

魚池

廖繼春 (台灣, 1902 - 1976)

1962

油彩 畫布

73 x 61 cm

預估價格

TWD 10,000,000-18,000,000

HKD 2,439,000-4,390,000

USD 312,500-562,500

成交價格

TWD 10,000,000

HKD 2,316,397

USD 299,046


簽名備註

簽名右下:繼春一九六二.六

簽名畫背:林秋江先生惠存 廖繼春
瓊仙 和恩 敬贈 一九六二.六

圖錄:


《色彩·合諧·廖繼春》,雄獅圖書出版,台北,1997,彩色圖版,頁98

《認識台北藝術大師系列之一──廖繼春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展》,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6,彩色圖版,頁85

來源:


林秋江醫師舊藏(得自藝術家饋贈)

+ 概述

《魚池》一作的右下角有畫家廖繼春簽署的名字及創作年代,時間為1962年5月。依照廖繼春的創作年表,此時他應前往美國旅行前夕。是年他與席德進獲美國國務院邀請,到美國考察訪問。訪問一般為期兩個月,結束後可選續留或轉赴他處旅行。廖繼春6月前往美國,停留4個月左右,12月借道歐洲返國,又在歐洲停留一段時間,隔年春天才返回台灣。在美歐遊歷期間,他飽覽重要博物館的藝術館藏,赴各地名勝寫生。因而後來創作一系列以希臘雅典、義大利威尼斯、西班牙、以色列伯利恆、法國巴黎為景的作品。

廖繼春當時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作育英才無數,在台灣前輩畫家中他的觀念最為先進創新。學生們受到歐美新思朝的影響,力求突破傳統,1957年在台灣成立了「五月」、「東方」等前衛畫會,掀起藝壇一陣波瀾。廖繼春並未陷入新舊藝術的爭執,卻以行動默默支持學生的創革。1950年代後期,他的某些畫作已逐漸抽離了形體,轉以新的藝術形式取代。而1962年創作的《魚池》選擇傳統的錦鯉池為描寫對象,但以抽象化語彙來詮釋。對照1948年的《鯉魚》早期油畫,已看出繪畫風格上的變化。《魚池》作品中墨綠、藍、白、粉紅的鋪陳,暗示池水光影的流轉,橙紅的小色塊跳躍期間,隱約可見錦鯉的形體,穿梭的深色線條,牽動畫面中央鯉魚的游移,整幅作品透出形象的趣味,在抽象與具象之間遊走。其實,色彩、線條的律動與組合,才是畫作佈局中的主角。

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抽象表現藝術運動蓬勃,成為世界的藝術中心,但是到了1950 年代末期已逐漸式微,被其他的觀念藝術取而代之,然而美國的抽象畫的影響卻延伸到了歐洲去,反而在歐洲形成風潮。廖繼春對紐約畫派的抽象畫並無太多感動,唯獨對於富有東方情調的羅斯科和高爾基等人較為欣賞。

1963年美歐考察返台之後,在一次談話中廖繼春表示:「總之我以為現代畫問題不是在抽象或具象,最要緊是在於藝術品是否真有內容,畫面的形式僅是作家精神傳遞的媒介罷了!目前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好畫,卻不是規定著要某一種形式的畫。」俄裔藝術家夏卡爾曾說:「到巴黎去不是學那裡的畫,而是去接受刺激,多麼豁達的藝術家。」對廖繼春而言,他也是充滿自信,要走自己的藝術之路。

靜謐的色彩、奇幻的線條,逐漸成為廖繼春作品中重要的構成元素。而這種表現其實在早期作品已經出現,他受到後印象派與野獸派的啟迪,畫風自由奔放。遊歷歐美之後,他更能認識現代繪畫的精神,強化自己的意志,於是不再追求純粹的抽象畫,反而發展出變形物象、抽象形色的自我風格。《魚池》作品可以視為廖繼春在抽象畫研究的代表作之一,簡化的形體、調和的色彩,可以看出與過去的創作已有顯著的不同。

在抽象形式的探索中,廖繼春勇於大膽嘗試,有人以「色彩的魔術師」稱呼他,可見他的獨特色感。難得一見的,《魚池》不是選用過去在他繪畫經常出現的紅、黃、藍、綠等民俗的色彩,洋溢南國特有的節慶風味。此畫改以藍灰綠、粉白黃等較偏中性色調,呈現不同以往的風格。作品裡依舊洋溢著樂觀與童心,一如廖繼春繪畫裡不可忽視的特色,帶給觀者愉悅的視覺感受。

相關資訊

20與21世紀華人藝術及日韓當代藝術

羅芙奧台北2008秋季拍賣會

2008/12/07 (日) 上午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