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號  51 羅芙奧台北2009春季拍賣會

羅芙奧台北2009春季拍賣會

渡船

廖繼春 (台灣, 1902 - 1976)

1974-1975

油彩 畫布

50 x 60 cm

預估價格

TWD 18,000,000-28,000,000

HKD 4,186,000-6,512,000

USD 537,300-835,800

成交價格

TWD 24,160,000

HKD 5,725,118

USD 738,838


簽名備註

簽名左下:繼春 C. LIAO
簽名畫背:「渡船」 廖繼春(畫背貼有「台灣省第三十屆全省美展會」展品說明牌)

來源:

畫家次子廖述文舊藏,台北

展覽:

1975年「台灣省第三十屆全省美展會」展出

圖錄:

《廖繼春畫集》,國泰美術館,台北,1981年3月出版,彩色圖版,頁149,以及黑白圖版,頁202
何政廣主編,《廖繼春油畫集》(藝術家叢刊21),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81年3月出版,彩色圖版,頁58(創作年代誤植為1964年)
林惺嶽,《台灣美術全集4:廖繼春》,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7月出版,彩色圖版編號62,頁109;黑白圖版,頁228
王素峰,《廖繼春:西班牙特麗羅》(典藏品研究特展1),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3年8月出版,彩色圖版,頁23
《華人藝術市場指南》(典藏別冊),典藏雜誌社,台北,1997年7月初版,封面作品 李欽賢,《色彩.和諧.廖繼春》(家庭美術館──前輩美術家叢書),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7年11月出版,彩色圖版,頁119 (創作年代誤植為1964年)
《台灣前輩畫家的藏寶圖II》,尊彩藝術中心,台北,1999年6月出版,彩色圖版,頁35
《台灣美術典藏》第二輯,南台灣美術收藏聯誼會,台南,2000年12月出版,彩色圖版,頁42-43

慈善義賣聲明︰

本拍品Lot 051若順利成交,委賣者發願將落槌價半數金額捐贈予佛光山普門寺及台北地藏禪寺。(佛光山普門寺:位於台北市松山區民權東路三段136號11樓;台北地藏禪寺: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延平北路七段189號。)

+ 概述

1975年11月18日,台北歷史博物館第三十屆台灣省美展(簡稱省展)正式開幕,身為評議委員的廖繼春,拿出得意之作參與展出,油畫作品《渡船》(1974年作)、《西班牙特麗羅》(1975年作)是整場展覽中的亮點,這是廖繼春生前最後的公開展覽。三個月後,廖繼春因病辭世,享年74歲。



廖繼春《西班牙特麗羅》1975 油彩.畫布

80x100 cm 台北市立美術館收藏

廖繼春是最有影響力的台灣前輩藝術家之一,他用敏銳的雙眼,真摯的情感,向世人展現藝術的美好。在色彩、造型、情感的表達上,對於台灣現代繪畫發展啟發頗深。除了是風格特出的藝術家,廖繼春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美術教育家,南北各地任教時間數十載,作育英才無數。他以身作則探索繪畫,從早年參與日本帝展,台灣的府展或後來的省展,廖繼春總是把最好的作品呈現世人面前,直至人生的最後階段,仍然創作出一幅幅令人驚艷的創意力作。

上述兩幅作品應是廖繼春個人極為滿意的創作,生前一直懸掛在家中。過世後,尺幅較小的《渡船》遺贈予廖繼春次子廖述文,而尺幅較大的《西班牙特麗羅》後來為旅居美國的四子廖述忠繼承。1988年6月,台北市立美術館向家屬表達購買意願,透過廖述文的幫忙,《西班牙特麗羅》成為該館最重要的典藏作品之一,也是第一幅館藏的廖繼春油畫。這所致力於研究現代美術發展的台灣最高美術機構,挑選標的就選擇廖繼春生命後期成熟巔峰之作。

台北市立美術館在1996年接受廖繼春家屬捐贈七幅畫作,期使以捐畫美術館的方式,取得專業的研究;並力促籌設「廖繼春紀念獎助金」,隔年開始每年評選「廖繼春油畫創作獎」,以獎助金孳息贊助有傑出成就或潛力的美術青年,獲獎的藝術家有陸先銘、郭維國等人,為當今台灣重要的美術獎項,以紀念前輩畫家廖繼春一生培育後進的遺澤。此外,台北市立美術館自1983年開館以來,首次成立「廖繼春常設展專室」,展出他的作品與文獻資料,推崇其在現代美術的貢獻。

研究廖繼春藝術多年的王素峰女士認為,1960年代廖繼春創造了現代繪畫的巔峰,至1970年代達到最鼎盛時期。她在199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的〈廖繼春繪畫歷程概述〉論文中寫道:「...廖繼春在世前幾年,作品已更趨具象,過去反覆探討威尼斯的畫作,一如探討東港的畫作意義一樣,廖繼春永遠地在追尋。大致上,這些年的作品風格較穩定,探索性較少。但有的層次豐富,色澤鮮美,頗有大氣磅礡之勢,如1974年的《渡船》及1975年的《西班牙特麗羅》,是其中佼佼者...。」(王素峰,〈廖繼春繪畫歷程概述〉,《廖繼春:西班牙特麗羅》(典藏品研究特展1)目錄,台北市立美術館,1993年8月出版,頁5-10)



廖繼春《運河》1974 油彩.畫布 72.5x91 cm

羅芙奧台北2006春季拍賣會 NT$ 80,850,000 成交

在廖繼春主要畫集中,幾乎都可以找到《渡船》的文獻資料。由於作品本身未標示年代,過去幾本圖錄內的年代不太一致。國泰美術館和台北市立美術館所出版的資料中,將《渡船》的創作年代定年為1974年,而在藝術家雜誌或雄獅美術的出版資料中,作品被誤植為1964年。其實,以《渡船》呈現的豐富肌理層次與粉紅色調,應該比較接近他生命後期的風格,如2006年羅芙奧春季拍賣會的封面拍品《運河》(Canal),也是創作於1974年。

藝術家吳炫三也曾讚嘆老師的《渡船》畫作,他形容道:「...在他這一幅畫中,隨著顏色的移動,有意無意間,描繪出單純的形象,從畫面中,可以看出調子極為柔美的光影與色彩的變化,特別是雲彩的部分,霎看之下,似乎是抽象的表現,但仔細的品味推敲之後,感覺出的卻是無比的繽紛...」。(吳炫三,〈渡船〉(作品介紹),《廖繼春畫集》,國泰美術館,台北,1981年3月出版,頁202)

而在《台灣美術全集》中,藝評家林惺嶽對《渡船》作品亦有生動的描寫:「在烈日下,艷陽四射的渡船風景,展現出嘉年華會似的熱鬧及炫耀。這是由於作者打破遠近濃淡的現實邏輯,賦予每一個空間部位色彩以同等的強度;也充分發揮彼此間相互呼應的機能,即使遠山屋頂的紅色,亦強烈的足以跟近景鮮紅的船身輝映。令人驚異的是,在強烈色彩元素的炫麗中,仍能鮮妙的呈現畫面曠蕩的空間感,足見作者扎實的寫生功力。」 (林惺嶽,《台灣美術全集4:廖繼春》,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2年7月出版,頁228)

廖繼春一生的作畫題材,經常取材日常生活的點滴。1947年當當他們舉家遷居台北之後,寫生對象遍佈北部名勝,1950年代開始,海港或河畔風景畫於是成為廖繼春表現最豐富的題材。淡水、觀音山,皆是他流連的寫生地點。1962年遊歷美國、歐洲數月之後,眼界大開,用色大膽,更內在的繪畫潛能被激發出來。巴黎、威尼斯、希臘、西班牙等地名景,也是他作畫的對象。回到台灣之後,他更熱愛往海邊寫生,淡水、野柳,甚至屏東的東港都有他曾經踏過的足跡。不過,後期風景畫並非全然採實景寫生,而是遊歷回來,憑藉照片、卡片或者速寫草圖,在畫室佐以記憶與印象而畫。此時創作已非印象派的寫生觀念,有更多表現主義的傾向,融入畫家當時的心境。在這些繪畫中廖繼春並非客觀地重現自然,而是探索自我內在的情感與自然的形色律動之關係。

可能是描繪淡水或野柳的港濱繁榮景況,《渡船》一作傳達了藝術家積極樂觀的人生觀,繽紛複雜的形式構圖下,充滿著南國特有的節慶趣味。抽象化的鮮亮色塊、線條組合,透露出藝術家對抽象畫的研究。他所運用的鮮豔色彩是台灣民間藝術的元素。而使用明度較高的粉紅色,堪稱藝術家最獨樹一幟的技法,用以使群青色的背景得到平衡、和諧。王素峰女士認為:「無疑地,粉紅色是柔和、抒情的象徵,當它隨同其他鮮麗的色彩出現時,真是詩情畫意。」評論家認為,粉紅色的運用,正是廖繼春的精神所在。人們以「色彩的魔法師」、「華麗諧和的野獸派」讚譽廖繼春的繪畫表現,《渡船》作品可為證明,歡悅形色之間表現抒情,不愧為台灣前輩藝術家中的楷模。

相關資訊

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

羅芙奧台北2009春季拍賣會

2009/06/07 (日) 上午12:00